建安十三年(208年)冬,赤壁江面的火光映照着东吴艨艟战船,一位身披重甲的将领手持强弓立于船首,箭无虚发射落曹军士卒。这位在三国志中被陈寿评价为"江表虎臣,功烈克彰"的骁将,正是历经孙坚、孙策、孙权三代的东吴宿将韩当。作为东吴军事集团早期核心成员,韩当以弓马娴熟、治军严整著称,其三十余年征战生涯堪称东吴军事发展史的缩影。

幽州骑射与江东水战的融合
韩当字义公,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,其家族本为北方边地豪强。据三国志·吴书·韩当传记载,韩当"善骑射,有膂力",这种源自北疆的军事素养在江东军队中尤为特殊。建安五年(200年)孙策遇刺后,韩当作为元从旧部辅佐孙权,将北方骑兵战术与江东水战传统结合,在赤壁之战中展现出独特价值。
建安十三年(208年)赤壁之战,韩当任中郎将,率部驻守水军右翼。是役其部"领水军万人,与周瑜等俱破曹公"(江表传)。不同于传统江东将领侧重水战指挥,韩当在甲板近战中展现骑射专长,其部曲配备强弓硬弩,在五十步内形成密集箭雨,有效压制曹军登船部队。这种将北方骑射战术改良应用于水战的创新,成为东吴水军战术体系的重要补充。
石阳救主与夷陵鏖战
韩当军事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忠勇表现,当属建安二十三年(218年)石阳救主之战。是年孙权亲征张辽镇守的合肥,反遭曹魏援军包围。三国志·吴书·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:"权乘骏马越津桥,桥南已撤丈余,谷利扬鞭助势,遂超度。韩当率百人死拒断后,身被数创犹力战。"此役韩当率亲兵组成环形防御阵型,以长戟列前、弓弩居后,成功阻滞张辽追击部队,为孙权突围赢得宝贵时间。
夷陵之战(222年)中,已升任昭武将军的韩当再建奇功。时陆逊火烧连营,韩当率部截击刘备撤退路线。据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记载,其部"守东南界,备军营五十余屯皆破之"。此战韩当巧妙利用夷陵山地地形,以两千精兵封锁峡江通道,配合陆逊主力完成战略合围。战后韩当因功获封石城侯,食邑两千户,达到仕途顶峰。
治军之道与武臣典范
韩当治军以"严整"著称,其部曲始终保持较高战斗力。三国志载其"在外为帅,厉将士同心固守",这种治军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:其一,注重日常训练,"部曲常整,虽临敌交锋,部伍不乱";其二,强调纪律严明,"犯令者虽亲必罚";其三,重视士卒待遇,"所得赏赐分与士卒"。这种刚柔并济的带兵方式,使其部曲成为东吴常备军中的精锐力量。
作为江东武臣典范,韩当的政治智慧同样值得称道。黄武元年(222年)孙权称吴王后,韩当主动交出兵权改任石城守,这种急流勇退的政治姿态,既保全了自身功名,又为新生代将领腾出发展空间。其子韩综虽叛逃曹魏,但韩当生前谨慎持重的作风仍获时人赞誉。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其与程普、黄盖等并列为"江表虎臣",正是对其毕生功业的恰当评价。
韩当军事生涯贯穿东吴立国全程,从孙坚时代的别部司马到孙权时期的石城侯,其成长轨迹折射出江东军事集团从地方武装向国家军队转型的过程。作为兼具北地骑射传统与江南水战经验的复合型将领,韩当的战术创新丰富了东吴军事体系;而其忠勇事迹的传播,更强化了"江东子弟"的集体认同。在三国军事史上,韩当或许不及周瑜、陆逊耀眼,但正是这类中坚将领的持续付出,才铸就了东吴六十年基业。